PicTech 全球化产品图自动化翻译适配设计规范 (V1.1)

发布日期: 2025年7月1日

面向读者: 所有为产品图进行内容创作的设计师

核心目标: 指导设计师创作出能够被自动化翻译系统(如AI图片翻译工具)高质量处理的源图片,确保多语言版本的一致性、可读性和美观性。

引言:同时也为机器而设计 (Designing for Machines)

在传统的跨语言设计流程中,设计师为每种语言手动调整排版。然而,随着自动化翻译技术的发展,设计工作流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。现在的挑战是:如何设计一张中文源图,使其能够被AI系统自动识别、翻译并完美地重新排版成任何语言?

本规范的出发点是理解并尊重自动化系统的工作原理。AI不像人类设计师那样理解美学、上下文或信息层级,它遵循一套固定的逻辑:扫描、识别区域、擦除文字、填充译文、调整字号。我们的任务就是设计出一种AI能“轻松理解”的视觉结构,引导它做出正确的排版决策。

这份规范旨在帮助您创作出“AI友好型”的产品图,从源头避免翻译后常见的排版错乱、文字溢出、层级丢失等问题。

第一章:布局原则 – 为AI建立清晰的边界

AI通过清晰的边界来解析布局。一个模糊的边界会让AI感到“困惑”,导致错误的擦除和填充。

1.1 文本背景隔离原则 (Text Background Isolation)

  • 规则: 所有需要翻译的文本,都必须放置在独立的、背景简洁的色块或通栏上。
  • 禁止: 将文字直接叠加在复杂的产品图像、模特或多变的风景背景上。
  • 原因: 简洁的色块为AI提供了明确的“文本区域”信号。AI可以精准地识别这个区域,将其中的文字内容进行擦除和替换,而不会破坏产品主图。如果文字直接放在复杂背景上,AI的擦除算法(Inpainting)很可能会留下模糊、不自然的“补丁”。

1.2 极端化空间预留原则 (Aggressive Whitespace Reservation)

  • 规则: 在设计中文版时,文本内容占其背景色块的面积不应超过50%。换言之,至少要预留一半以上的空间。
  • 原因: 这是本规范最重要的原则之一。中文是信息密度极高的语言,翻译成德语、俄语、法语等语言后,文本长度平均会增加30%-80%,有时甚至会超过100%。AI通常不会智能地扩大背景色块,因此我们必须在设计之初就预留出“巨量”的空白,为最长的语言提供足够的膨胀空间。
  • 操作指南:
    • 横向空间: 文本左右两侧应留有大量空白。
    • 垂直空间: 即使中文只有一行,背景色块的高度也应至少能容纳两到三行翻译后的文本。

1.3 视觉元素绝对分离原则 (Absolute Element Separation)

  • 规则: 文本块、装饰性图形(如箭头、icon)、产品主体三者之间必须保持清晰的物理间距,绝对禁止重叠。
  • 原因: 任何元素的重叠都会干扰AI对边界的判断。例如,如果一个文本块轻微压在产品边缘,AI可能会将产品的一部分误判为文本背景并进行擦除,从而导致图像损坏。

第二章:信息层级 – 用最直白的方式引导AI

AI无法理解“主标题应更醒目”这类抽象的设计意图。我们必须使用最原始、最强烈的视觉对比来“编码”信息层级。

2.1 字号对比夸张化原则 (Exaggerated Size Contrast)

  • 规则: 如果需要在一张图内区分主次信息,请使用极度夸张的字号对比。例如,主标题使用60pt,而辅助描述性文字使用24pt。
  • 原因: AI在进行文本重排时,可能会根据空间限制统一缩小所有文本的字号。只有当原始的字号差异足够大时,经过AI处理后的结果才能保留肉眼可见的层级感。微小的字号差异(如32pt vs 28pt)在自动化流程中极易丢失。

2.2 文本内容原子化原则 (Atomic Text Content)

  • 规则: 一个文本块只表达一个核心信息点。 尽量使用短语,避免使用包含多个从句的复杂长句。
  • 原因: 短文本翻译后的长度更容易预测和控制。将一个长句拆分为多个独立的、原子化的文本块,可以给AI提供更灵活、更简单的排版单元,大大降低单点排版失败的风险。
  • 例如: 将“我们采用最新的蓝牙5.3技术,确保连接稳定且功耗更低”拆分为两个独立的文本块:蓝牙5.3技术稳定连接,超低功耗

2.3 优先使用图标原则 (Icon-First Principle)

  • 规则: 对于通用的、高频的卖点(如防水、保修、环保、快速充电等),优先使用全球通用的图标来表达。
  • 原因: 这是解决多语言排版问题的终极方案。图标是图像,无需翻译,AI会直接保留。这从根本上消除了因文本翻译带来的所有排版问题,同时也能提升画面的视觉吸引力。

第三章:字体与颜色 – 适应而非对抗

在自动化流程中,我们无法控制最终的字体,但可以控制其他视觉元素来确保最终效果。

3.1 字体选择:面向“被替换”而设计

  • 规则: 在设计源文件中,请使用最标准、最通用的无衬线字体(如:中文用思源黑体/黑体,英文用Arial/Helvetica)。
  • 原因: 最终呈现给用户的字体几乎一定会被AI的默认字体库替换。在设计阶段就使用风格接近的通用字体,可以帮助您更准确地预估最终的视觉效果,避免因字体风格剧变(如从一款优雅的手写体变成呆板的系统黑体)而导致设计意图完全丧失。

3.2 对比度是生命线原则 (High-Contrast is Lifeline)

  • 规则: 文本与背景色块的颜色对比度必须达到WCAG AA级(4.5:1)或更高。简单来说,就是使用白底黑字、黑底白字或类似的高反差组合。
  • 原因: 极高的对比度有两个关键作用:1)方便AI的OCR(光学字符识别)模块进行精准的文字识别,降低识别错误率;2) 确保在任何语言、任何压缩格式下,文本内容对用户来说都清晰易读。

最终设计自查清单 (Final Design Self-Checklist)

在导出最终的中文源图前,请对照以下问题进行检查:

  1. 边界清晰: 所有待翻译文本是否都位于独立的、背景简洁的色块上?
  2. 空间充足: 文本所占面积是否小于其背景色块的50%?
  3. 元素分离: 文本块、图形和产品主体之间是否有清晰间距,无任何重叠?
  4. 信息原子化: 是否已将长句拆分为简短的短语或卖点?
  5. 视觉夸张化: 主次信息的字号差异是否足够大,一目了然?
  6. 图标优先: 是否已将能用图标表示的卖点替换为图标?
  7. 字体通用: 是否使用了标准的无衬线字体进行设计?
  8. 高对比度: 文本与背景颜色是否有足够高的对比度?

遵循本规范,您创作的将不仅仅是一张设计图,而是一个健壮、可靠、能无缝接入全球化自动化流程的“智能内容模板”。